在平谷,桃枝等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变废为宝;在大兴,“农村小微生态湿地”治理模式让昔日“臭水坑”摇身变为生态景观。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2400多个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生态宜居水平大大提升。

        仲夏时节,“中国大桃之乡”平谷田间地头桃香阵阵。平谷区每年产生废弃枝条、落果落叶近30万吨。2017年起,平谷区在刘家店镇启动“生态桥”工程,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我们的‘生态桥’实际上是一种治理的机制,让老百姓参与咱们的环境治理活动。把冬天夏天果树剪下的一些废弃树枝交到‘生态桥’工厂,通过粗粉、细粉,然后和动物的粪便结合以后制成有机肥,再来还田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我们的大桃品质和口感。”镇长张晓臣介绍道,“我们每年生产12万吨有机肥。5年多来,刘家店镇的大气环境明显改善,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刘家店镇的pm2.5浓度从原来的49微克每立方米,降到了现在的27微克每立方米。”

        “生态桥”模式是北京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大兴,推广“农村小微生态湿地”,让过去的“臭水坑”蜕变为受村民欢迎的“打卡地”;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农作物种植已全都使用优质有机肥,实现化肥使用“归零”;在顺义区,2700多户果农收到了发放的有机肥,果园土壤质量有了保障。

        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农户仇顺海,载着从地里修剪下来的树枝,送到村里的“生态桥”工厂。他家有10多亩地,每回送来的树枝、烂桃,都能兑换有机肥,不仅省钱,桃子卖得也好了。“一斤树枝换一斤有机肥。这一换肥料,村里环境也好了,这树枝乱堆乱放情况几乎没有了。咱们农民也得到实惠了,一年能省1000多元钱,销售好了,肯定增收。”

        “农村的治理和改造核心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近年来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到了2000多个村庄,户厕、公厕也改造到了99%以上,农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小微水体整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处长许艺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