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艺集团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企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对新时代新文化明确了新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

        这五个突出特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连续性”居于“五个突出特性”首位。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得益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屏障、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生生不息的规模化人口、长盛不衰的语言文字、代代相传的文化典籍、咬定目标久久为功的民族特质、化人为善的文明本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根本在于中华民族能够识变应变求变。中华文化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对待新事物和旧事物,革故鼎新、勇于创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依然葆有生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对比世界诸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疆土完整、国家强盛、民族团结、文明传承,共同凝结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自成体系地生成的,但并非一元排他、自我封闭的孤立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在不偏激、不极端的平和性,“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尚“和”“合”。哲学思想主张“和实生物”“和合共生”,生意场上是“和气生财”,日常生活是“家和万事兴”,人际关系上强调“和为贵”,中医学上讲“调和阴阳”,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世界上强调“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美美与共”等。中华文明能够很好地处理守正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独立与开放、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鲜明的显著优势,能为建设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对“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系统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长期探索并实践的重大课题。“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可能性问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目的和具体途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论把握。“两个结合”指明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向,深化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两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提出“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

        什么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担当这一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3点,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好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于新的文化因素、外来文明,一方面接纳它们、包容它们,尊重它们的特色,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吸收、融合进来,从而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

        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拥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北京演艺集团一方面要坚持守正为本,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为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只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新的光芒。

         三、深刻领会自身使命担当,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同时,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新时代新征程必定要有符合时代价值、时代要求、时代呼唤的文艺精品。要立足首都文化沃土,围绕新时代新文化要求,努力创作推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心用力用情打造“演艺之都”、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二)坚持从传承弘扬中求创新,不断增强新文化的时代感召力。“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恢弘擘画,为创造中华民族新时代、新文化、新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传承和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新时代新文化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要紧扣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在创作追求、题材选取和主题营构等方面,在传统节日、国风古韵、戏曲艺术、文物考古、典籍著作、文化遗产、文学艺术等方面挖掘素材,把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有机贯通起来,做好吸收、消化、阐释,弘扬和传承好其精髓,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意义,充分展示新时代新文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要聚焦融合创新谋发展,找准新时代新文化表达的节奏点、突破点,积极探索新空间新业态、线上“云演艺”和“数字化”,深化影院 、文体 、文旅 ,持续打造“会馆有戏”和特色影院品牌。要以有行业引领力、市场影响力、观众号召力的重点剧目为抓手,向艺术衍生产品项目等纵深布局,推动多元宣传推广和向市场要效益,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双效统一”目标。

        (三)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面向新时代,北京演艺集团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要求,坚持兼收并蓄、守正创新,努力做到以文化人。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坚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弘扬真善美,切实肩负起“培根铸魂”的历史重任。

        总之,北京演艺集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