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指导员对桶内垃圾进行分拣 ■记者 董一鸣/摄
电子垃圾分类柜、新装垃圾桶手拉环、电子垃圾分类自动宣传记录系统、“21天养成计划”……自《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首开集团把垃圾分类工作“关键小事”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创新垃圾分类方式,引进新设备等,让垃圾分类扎根社区,成为居民生活新风尚。
“垃圾分类工作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关系首都城市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首开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响应、周密部署、扎实推进。”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说。
新方式 积分兑换得实惠
在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北里社区,首开集团首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穿上绿马甲,准时来到该社区垃圾分类驿站前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老山东里北社区现有16栋居民楼、1400余户居民。首华物业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走访,撤桶并站后社区内共设立17组垃圾桶站点,保证居民出门后可就近扔垃圾,同时通过手把手的‘桶边指导’、积分兑换,巩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首开集团首华物业公司所属国兴物业处经理张伟说。
早上9点,居民张慧文拎着一袋厨余垃圾来到垃圾分类驿站前,穿着红色马甲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站在一个绿色小屋内,对厨余垃圾进行检查和称重,通过手机上专门的微信小程序记录她的积分,像商店里扫码结账一样简单,专用积分机器即可将本次积分计入居民的积分卡片中。厨余垃圾重量达一斤及一斤以上就可以积分了,每户每日最多记录两次,随后可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用品。
当天上午来这里投放垃圾的陈阿姨已经积了200多分,2020年5月,社区试点手机微信小程序积分,陈阿姨说:“之前换过不少生活用品,多半年下来全家都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此外,在首开集团下属各个物业公司管辖社区,积分兑换蔬果、生活用品等已成为部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常态。“垃圾分类后,积分还能兑换代金券购买蔬菜瓜果,真没想到,做好垃圾分类还能有这样的实惠!”海淀区北分瑞利社区居民王爱珍向首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新妙招 养成分类好习惯
在通州区北苑街道广通小区,首开集团宝地物业公司联合街道推出垃圾分类“21天养成计划”,通过“21天效应”,鼓励和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人们是否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才是能否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制定这项计划就是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中。”首开集团宝地物业公司经理魏恺忺说。
垃圾分类“21天养成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垃圾分类宣传,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向居民积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垃圾源头减量方案,认识垃圾分类;第二部分为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在小区中划分4个点位,共设置4组垃圾桶,并建有专门的点位垃圾桶群组,由社区与物业工作人员带头引导愿意参加的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居民每天打卡,将内容发送到群里,互相监督,互相督促。
“我现在每天都会坚持打卡,坚持每天分类扔垃圾,每天学习。垃圾分类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习惯。”居民陈阿姨说。
新设备 提高参与积极性
科技手段成为垃圾分类的重要助力。在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所管辖胜古北里小区的垃圾分类站点,5个智能垃圾回收箱整齐排在一起,清晰可见的分类指示图片标识,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回收机具有自动开箱门、设备定位、实时监控、满溢提醒、智能称重、积分消费、通风除臭、远程操控等功能。居民既可以投放垃圾,也可以在这里将可回收物品兑换成日常用品,以点带面,大大提高了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朝阳区国美第一城小区绿化面积较大,落叶量以及修剪下来的碎树枝量不小,尤其是到了北京秋季落叶期,平均能产生绿化垃圾大约有300立方米。据首开集团天岳恒物业公司国美项目部负责人闫丽华介绍,原来采取的方式是将树枝、树叶等直接当成垃圾,由绿化公司装袋拉走,现在我们上新了粉碎机,树叶直接填埋,树枝经过机器粉碎后进行填埋,产生出的有机肥在第二年春天直接用于小区绿化,撒入绿地,改善土质。
同时,首开集团所属各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同志带头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利用业余时间支持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参与社区“桶前值守”,带头争当垃圾分类的传播者、践行者、志愿者、监督者。截至目前,首开集团已有6718人完成承诺签订工作,签订比例达100%,已有5734人参与了“桶前值守”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