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照分离”改革,提高“准入准营”效率,全市累计2.5万余家市场主体享受到改革便利;全国首推告知承诺制,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全市首家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行政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2020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取得显著改革成效,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事项审批平均缩短9.3天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改革。对本市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清单化管理,制定了中央层面的“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清单(523项)和北京市“证照分离”全覆盖地方许可事项清单(5项)。哪些事项按照何种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是什么、改革后如何加强监管、由哪些部门实施全部在清单中列明。
528个清单事项中,由本市审批部门负责实施的共计315项,其中,129个事项平均缩短审批时长9.3天;64个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条件;282个事项进一步精简了审批材料;17个事项延长或取消了有效期限;173个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理。依托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累计向各相关部门推送企业登记信息4万余条,实现了“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路”,全市累计2.5万余家市场主体享受到改革便利。
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
2020年,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在全市推开。登记机关告知承诺事项的具体范围和办理条件、标准,市场主体承诺所提交登记材料的真实、有效和合法性,登记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信用承诺即时审批通过。告知承诺制度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以及股权出质登记,实现了市场主体类型和业务类型的“全覆盖”。
自改革实施以来,全市通过承诺制方式即时办理各类登记业务83.3万件,占同期全部办理量的95%。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实现企业开办一天办结。
同时,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允许“一址多照”,支持“一照多址”,探索企业登记住所与实际经营场所分离。针对北京市住所资源紧张、房租成本高的情况,提出在法律、法规未做出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的领域,多个市场主体可以使用同一地址作为登记住所;市场主体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可申请在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上注明分支机构住所,不需再单独申请营业执照,可节省企业网点扩张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允许市场主体在登记住所以外的场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自行公示实际生产经营场所的地址。
食品风险分级管理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的重点监管。比如在食品生产领域,采用“风险分级 双随机”形式,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根据食品生产环节的主体数量、结构和风险等级建立“主体库”,增加对高风险主体监督检查的频率。
去年全市共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9467家次,排查企业产品290个品种,抽检样品505批次,其中合格500批次,不合格5批次。对全市范围内的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单位开展全覆盖检查,总计监督检查6000余户次,全市所有学校100%达到明厨亮灶要求。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检查生产主体170家次,检查经营主体22591家次,责令整改280家次
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2020年全市共有23家企业采取修理、更换、退货等方式主动召回产品共7538(件),涉及儿童玩具、服装、家电、电子产品、日用品等消费品。
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在本市是第一家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的政府部门,在坚持依法监管,确保执法有据、程序合法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告诫约谈等措施,促进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主体未改正或者改正后再犯的,结合其违法的情节、危害程度,依法处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具体明确了79种违法行为轻微、及时纠正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及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共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律规定中有具体罚则,但是由于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另一类是法律法规规定先行责令改正,及时改正之后则不予处罚的违法行为。
截至2020年12月2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共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358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