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北大红楼保护修缮项目的老王像往日一样开始站在梯子上穿起了管道的电线,忽然听到旁边的工友在喊:“好像有大领导来,院子里好多人!”经常爱看新闻的老王趴在窗口一看:“这不是蔡奇书记么?”“咱们这个项目虽然不大,可意义重大。”旁边走过的中建八局项目总工张焱边指导他们施工边说。老王说:“你来给我们讲讲嘛,我们就知道这是毛主席待过的地方。”“讲讲就讲讲,天天在这里耳濡目染,了解的还真挺多!”

    百年前,一座红楼拔地而起……1908年,光绪皇帝将800多平方丈的汉花园土地拨给京师大学堂使用,1916年,时任北大校长胡仁源向法国人创办的比利时商办仪品地产放款公司订立借款合同,筹到了20万银元作为建造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918年8月,在新任校长蔡元培的主持下,这座外形为工字形的4层红色建筑才建成。而红楼的围墙和楼前的号房、校警室等,则由民国政府教育部核准并且增补2万银元得以同年建成。后期加建的正门门廊,由于通货膨胀,造价高达9万银元,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一座红楼,一部共产党的红色起源史……红楼建成伊始,经杨昌济先生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先生时任北大校长,李大钊先生时任图书馆馆长,均在红楼中办公;鲁迅先生曾在这里授课长达六年。走在幽静狭长的走廊,看着一间间普普通通的教室和图书室,彷佛仍能看到这些先驱的音容笑貌。

    这些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力量在红楼汇聚成风雷,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5月4日,反帝大游行从红楼北面的大操场集合出发,由此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这里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如果说召开中共一大的上海市兴业路76号是中国共产党的降生之地,是产床;那么北大红楼,则是它的孕育之地。”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姚兆在项目联合党支部成立时动容的说。

    精心修缮,只为将你继续闪耀在历史的星空……红楼为砖木混合结构,国家曾经在1978年、2008至2009年和2017年进行过保护和修缮,本次保护修缮涉及局部屋面防水、腐朽木构件更换加固、外墙立面裂缝封堵、石质窗台裂隙和外立面灰砖、砖缝修补及排水排风及电气系统的更新改造等,做到修旧如旧,又能让红楼继续熠熠生辉。

    楼梯的拐角处,有一处标着“百年暖气”的地方,项目临时联合党支部书记潘志专对笔者说道:“房间内的德国原产铸铁暖气片,除少部分有所损坏被拆除,其余仍在百年后为红楼提供温暖,德国制造是一种高品质的象征,这个项目虽小,但我们高度重视,选派的都是精兵强将,并作了精心周密的策划,希望通过我们中建八局这次高标准高品质的修缮保护,能让这座百年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献礼建党百年,并走向下一个百年……”

    告别了侃侃而谈的潘书记和张焱,回首望去,红楼已隐没在了层层法桐中,继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风雨。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

    1.《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汪兆骞 著,现代出版社,2015年9月

    2.《北大红楼历史沿革考论》,郭俊英 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6月